我的位置:教育科研 > 教师文章
论新课标下中学化学学习方法的转变

[ 作者: 审核:gbtech 发布时间:11-06-23 阅读次数:2187 ]

论新课标下中学化学学习方法的转变

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     吴玉梅

摘要:通过对高中化学教材的深入研究,将“过程与方法”的课程目标体现在具体教学中,让学生学会倾听与回应、实验与探究、阅读与质疑、查阅与整理。

    关键词:转变学习方式  倾听与回应 实验与探究阅读与质疑 查阅与整理

 

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,明确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: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。在这三维课程目标中,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;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和关键,是学习方式的体现;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是方向和保障。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“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的学习方式”的目标,就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,在“过程与方法”中寻求突破,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,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,培养健康的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,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。而旧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上,“了解”、“掌握”、“理解”、“应用”等教学要求,强调的是结果,忽视的是过程与方法,造成的后果是教师课堂上着重教给学生结论和用此结论解题的方法,学生被动接受结论并把聪明才智用在做题上,不用思考这些结论从何而来、为什么结论是此而非彼,成了只会解题的机器,高分低能,工作后成不了创新性人才,缺乏创造力。新课标中“过程与方法”的课程目标正是要克服这一弊端。笔者也正是基于这一点,旨在通过对高中化学教材的深入研究,思考如何将“过程与方法”的课程目标体现在具体教学中,让学生变得主动学习,敢于探索,敢于质疑,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,并用不同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,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。本文就谈谈对如何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所做的一些探索研究。

一、倾听与回应

无论是过去、现在、还是将来,也不管是哪门课,听课都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,这应该是无庸置疑的。因此,学生必须要听课,关键是如何听、怎样听。不应该再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、老师讲多少学生就记多少,老师讲过的全会、没讲过的全不会,而是要学会“倾听”、学会“回应”。所谓“倾听与回应”,就是在听课的同时,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、分析与判断,要质疑、要充分享受听课的过程。为此我在每堂课的教学实践中都注意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,让学生都有机会积极“回应”,有时甚至故意露出一些小“破绽”,学生“逮住”了就会很兴奋,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。经过这样的“怀疑”、再“论证”,知识目标也就达成了,甚至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。在这里,我重点想说的是,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忽视倾听另一种声音——来自同学的声音。当老师提问到某同学时,就基本成了老师与该同学的二人对话,其他同学呢?有的是先松一口气(因为没提问到他),然后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;有的听则听已,不去思考、分析和判断,认为那是老师的事,所以听过就忘;有的……。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应不仅来自教师、书本,还应来自他们的同伴,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,为此,我做了相关研究。在讲必修1第一单元中“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”的内容时,先分小组讨论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、试剂用量、所加试剂的作用,然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。不同小组汇报出了三种正确答案(以下几种试剂均为溶液):①过量BaCl2(除SO42-)、过量NaOH(除Mg2+)、过量Na2CO3(除Ca2+、过量Ba2+)、过量稀HCl(除过量Na2CO3、过量NaOH)②过量BaCl2(除SO42-)、过量Na2CO3(除Ca2+、过量Ba2+)、过量NaOH(除Mg2+)、过量稀HCl(除过量Na2CO3、过量NaOH)③过量NaOH(除Mg2+)、过量BaCl2(除SO42-)、过量Na2CO3(除Ca2+、过量Ba2+)、过量稀HCl(除过量Na2CO3、过量NaOH)。要求每一小组将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写在黑板上,下课前5分钟,我擦掉答案,做了一个课堂反馈测试,要求每位同学写出三种答案。结果写对三种的只是少数,写对两种的也不到一半,大多数同学还是写了他们原来的答案,这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作为对比,我在另一个班上同样内容前,先特别强调了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重要性,又在每位小组代表发言后,请别组同学分析评价,等三种答案都出来后经讨论归纳出要点①Na2CO3一定要BaCl2在之后加②稀盐酸一定要在最后加。下课前又做了同样测试,结果正确率很高。可见学会倾听不同声音,并作出正确回应是多么重要。经过多次类似这样的训练,学生已逐渐养成了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好习惯,并能作出正确评价。这样无论是对提高化学成绩,还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大有裨益。今后,他们若能将这种好习惯带到工作中,无论是上级、对同事,还是对下级,做到“倾听与回应,悬置己见”,必能集思广益、卓有成效。

二、实验与探究

学化学离不开实验,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、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。中学生通过做实验可以使很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,如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、观察能力、思维能力等等。因此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,尤其是学生实验,切不可为赶教学进度而“纸上谈兵”,或只是教师演示学生看看,这样只能培养出“高分低能”或“低分低能”的学生。为了改变这种只把学生当“观众”、学生也只乐于当“观众”的现状,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,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学生实验,尤其应通过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。为此我除了教材上安排的“科学探究”栏目外,还将一些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也设计成了探究实验,如将“实验探究SO2的化学性质”设计如下:

[学生讨论]根据的SO2类别、SO2中S的化合价推测SO2的可能的化学性质

[教师补充] SO2还有漂白性,可使品红溶液等有色物质褪色。

[学生讨论]设计实验方案:探究SO2的化学性质

[教师提示]可采用亚硫酸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的方法制取SO2

[活动1]教师展示:一支连有干燥管的具支试管和配套的橡皮塞,橡皮塞上插有一根燃烧匙,燃烧匙的长柄上分别帖有四小条双面胶(间距1cm左右)。提示:可利用此微型实验设备帮助完成实验。

[活动2]学生实验:在双面胶上分别贴上一条蓝色石蕊试纸(滴2滴蒸馏水)、三条滤纸条,在滤纸条上分别滴几滴稀品红溶液、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、硫化钠溶液,在具支试管中加入3mL浓硫酸,干燥管内放一团蘸有浓NaOH的棉花,燃烧匙内加少量亚硫酸钠固体,将燃烧匙插入浓硫酸中,观察现象。

总之,通过这些探究实验使学生不仅获得了化学知识,而且初步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,学会了通过实验的手段来获取信息、解决问题的化学学习方法。

    三、阅读与质疑

学会阅读,尤其是阅读教科书,是学好每门课的制胜法宝之一,化学这门课更是如此。因为化学的知识点多、较零碎,课堂上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,什么都讲到,学生只有自己认真阅读教材,并在阅读中敢于质疑,继而想办法释疑,才能真正学好化学这门课。可事实上却总有一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阅读,课后也不巩固阅读;还有一部分学生读是读了,却从头到尾提不出一个问题……针对这一情况,本人也做了相关探索研究。上课时选择一部分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阅读,教师改变原来的方式,无论阅读前还是阅读后都不发问,由学生自己针对阅读中不理解之处或有疑问之处提问,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。这样做效果不错,学生不仅阅读能力提高,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有探讨价值的化学问题。如在阅读“气体摩尔体积”的内容时提出“为什么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数目的粒子?”、“在温度足够低或压强足够大到气体接近于液体时,此规律还适用吗?”。在阅读到“分散系及其分类”的内容时提出“可用过滤的方法证明浊液中的粒子半径大于胶体粒子半径,如何用实验证明胶体粒子半径大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半径?”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提出“铝制餐具为什么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咸的食物?”等等。

四、查阅与整理

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。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,可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,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,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、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。教材分别在“实践活动”、“思考与交流”、“习题”等板块中多次安排此项活动。但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不够重视,就算教师布置了相关“查阅资料”的作业,学生也是敷衍了事,从网上下载或抄写一段,不加归纳整理,达不到应有的效果。为改变现状,我也做了一些尝试。如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后,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:①查阅资料,搜集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②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分析,指出其优缺点、需要改进之处③按自己的设想重新制作一份,制成墙报形式在班级交流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,分析得头头是道,制成的元素周期表也各有特色,大家都有一种做了一回“门捷列夫”的感觉,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。再如在学习了“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”知识后,让学生查阅有关聚苯乙烯塑料及其制成的快餐盒的知识,包括生产原料、生产过程,生产快餐盒的成本、每天的使用量、废弃后对环境的污染、可否降解、可用什么代替等等。然后在班上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辩论赛,辩论是应该限制生产和使用聚苯乙烯塑料快餐盒呢,还是应该回收利用。辩论的热烈程度超出想象,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,令我非常感动。原来,他们都很有口才;原来,他们并不冷漠,对社会很有责任感;原来,他们都很有见解!

总之,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研究、共同探索,学生已逐渐改进了原有的学习化学的方式,逐渐习惯了“在做中学”,变得想学、乐学,化学素养得到了长足的提高。

注:此文09年获省级教育论文一等奖